2018年6月17日

【修行感悟】戾气太重,源于底气太虚

作者 小戒

世界如此美好,我却如此暴躁,这样不好,不好。

女侠郭芙蓉,是个厉害角色,全凭一招“排山倒海”行走江湖,脾气暴躁也远近有名。每逢不平事欲发作时,总先念叨这一句,自能稳住心气,化干戈为玉帛。在“大嘴姚”的演绎下,这句话充满了喜剧效果。

然而在现实中,这种暴躁不可能转化为喜感,只会让亲历者身心俱痛,旁观者心酸心寒。

那个喧闹如常的晚,北京大兴区庑殿路,一名年轻母亲推着孩子步行,时不时俯身看一眼婴儿车内熟睡的孩子,定然带着爱的温情。下一刻,她与一辆轿车内的两名男子发生冲突,车内男子下车动手打了她,并突然将婴儿车里的孩子举过头顶,重摔在地。

我们不需去追究,冲突的原因、过程。那个男人,竟能将孩子举过头顶,重摔到地上,必是心如黑泥,满面狰狞。

忽如一夜间,周遭之人渐变为暴躁无常戾气横生的“垃圾人”,多位专家也同时提醒,远离垃圾人,狮子不必与一条疯狗计较。这当然不失为一条妙法,至少可以让自身不必有过于惨痛的教训。

问题是,戾气如毒,漫延过速。

交警贴张罚单,需要随时应对将要产生被打、被撞的风险;路上不小心追尾,还要小心前车会不会突然掉头,来一次歇斯底里的正面冲撞;到火锅店吃火锅,更要当心会被当头浇了开水,花容尽毁。更有甚者,北大“宇神”这样的聪明人,竟会在弑母后,将母亲尸体放在床上,用塑料层层包裹,并在每一层缝隙中,放入了活性炭等吸臭。养个孩子,居然还要当心将来的反杀,这又是何等的悲哀。

戾气滋生,原因可能非常简单。比如“只因在人群中多看了你一眼”,发生的不一定再是爱情,很有可能会是悲剧。摔孩子的那个狰狞人,可能只是因为打麻将输了钱,或者离家时跟老婆有过口角。

戾气,跟欲望、愤怒、控制、实力四个因素有关,其根结则在内心是否强大。

心理学上讲,凡人自有欲望,欲望得不到满足,自然会感受到挫折,就容易产生愤怒,愤怒又导致人充满了攻击性。人活在世,自然欲望极多,更不可能事事都顺了自己心意,这就需要自我调节,也就是控制。这种控制,会让人产生四种反应:

第一类人会控制着自己,不断想办法、不断付出努力,去满足自己的欲望,是积极进取型;

第二类人会控制自己,找出欲望不能满足的原因,或干脆放弃这种不可得的欲望,释放欲望,也就释放了戾气,是被动开脱型;

第三类人则不控制自己,自暴自弃,为欲望不可得而烦闷忧愁,却不愿付出相应努力,免不了要迁怒于人、物,是消极逃避型;

第四类人不控制自己,由此而愤怒、争斗,做出伤害自己或他人的事件。

这四类人,面对不可得的欲望,之所以有不同反应,根源在于内心是否强大。内力至强者,必然是第一类反应,有“我自横刀向天笑”的豪壮,与“任尔东西南北风”的坚韧。

内力次强者,要么如“宠辱不惊,闲看庭前花开花落;去留无意,漫随天外云卷云舒”的逍遥洒脱,要么如“得之我幸,失之我命”的知足常乐;

内心不强者,如《红楼梦》第五十九回:”凡见了这一干人,心中又畏又让,未免又气又恨,亦且迁怒于众。”那些身为奴仆的婆子们,干着脏乱的活儿却不得宠,自然心有戾气,倒不至于产生多大伤害。

真正可怕的就是这第四类人,内心羸弱,面对无力抗争之事,就退缩如狗,心有不甘更迁怒于众,而且柿子专挑软的捏,尽朝着老弱病残下手,是最下等的嘴脸。杜月笙说:“末等人,没本事,大脾气”,说的就是此类人。

越是内心强大的人,越想得开,偏又有一二技艺在身,遇事自然心有底气,万事不愁;越是内心虚弱的人,越看不开,偏又无过人之处,底气虚弱,遇强则退,遇更弱者,则又盛气凌人,暴怒无状,动辄出手伤人,不计后果。

所有没有实力却又无甚大智慧的凡夫俗子,他们过着满是伤痕的人生,只能坐看自己怒意炽盛,伤人害己。他们再没有别的本事让人敬重,这样的怒火更像是在痛恨自己的无能。可没人在意他们的脾气,反而让他们徒然收获了羞辱和嘲笑。

消灭戾气,唯有两法:

一则提升自己实力,不论是能力还是财力,只要能解决问题、满足欲望,也就没有戾气的源头;

二则修心,自信坚韧,或宠辱不惊,也就消了戾气滋生的土壤。修心,在读书,读圣贤书,读名人大师书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