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1月3日

戒友原创精华感悟

作者 小戒

作者:自由之翼?| 编辑:小戒

本文系微信:jiese360 vip戒友自由之翼原创,转载请注明出处,谢谢。

个人感悟,供参考: 心性和智识是两回事,二者都要修,不可偏废。 不论他人,就以自己为例:

(一)自己刚开始戒色时,接触了一点传统文化、一点佛学名词,立刻就觉得自己的觉悟上了好几个档次,瞧不上课本上的知识和现代的文化,动辄把“现代人如何”、“西方如何”、“国人如何”之类的假大空挂在嘴边。自己没有了解过西方的文化精髓,就妄断都是糟粕;连论语都没读完一遍,就自诩热爱传统;连佛教基础知识都未学完,就把“五戒十善”挂在嘴边。 在这些关于心性的知识面前,觉得世间一切真理都在于此了,瞧不上除此之外的其他哲学、科学和现代知识,然而同时也并没有去深入研究这些知识。准确的说,就是借了这些知识的名,来掩盖自己浅薄而拒绝进步的实。这一阶段,可以说是知道了“心”却忽略了智。

(二)在从空谈心性到实干修行的过程中,逐步享受到了一些正向的改变,但却渐觉后继无力。准确地说,有种无本之木、无源之水的不踏实感。那种向空求空的极度的不踏实感,让我尝试着增加阅读涉猎的范围,历史、人文、心理学、成功学等等,特别是在读到现代自由主义思想时,重新找到了那种年轻人特有的活力、炙热、充满干劲的感觉。身边许多人在戒色的时候把自己戒的极端的“少年老成”乃至“不分是非”,正是这种反差促使我寻找新的方法,因为我始终认为年轻人就该有年轻人的样,阳光、向上、有抱负、敢拼搏等等,而绝不是仙风道骨不动如山。(对此问题,后来渐渐明悟:问题不在文化,而在对待文化的态度;古往今来,总是“智者自谦,愚者自满”)在这个过程中,看着前人在年轻时的壮志豪情,自己也充满了责任心和存在感–因为明白了人是可以做事的,年轻人是可以做大事的,自己不是孤立的、偶然的,而是与社会有着必然联系的独一无二的存在。眼光一变,就发觉身边无处不是待启的宝藏,每天起的更早睡得更晚,却越来越觉得“生有涯而知无涯”。这一阶段,可以说开了“智”却忘了修“心”。

(三)当一本接一本的阅读之后,生活被学习和锻炼排得满当当时,获得了极大的踏实感,如果说阶段一极端的割裂了自己和现实的关系,那么阶段二就是极大的开拓了自己对现实的视野。这很好,但久而久之也暴露出了无法回避的问题:抱怨、私心、言语上的放松、偶有暴饮暴食等等–这些都是阶段一里的重点防范对象,却在阶段二复发。到这时,才突然发觉,智和心是完全不同的两回事,二者并不是正相关性,比如一个人可能热衷民权却荒淫无度、一个人可能改变世界的科技潮流却拒不给自己的亲生子抚养费等等。这些例子可能已经超出了话题,也绝非说有智的人心就不好,而是为了点醒自己一个一直以来的错误认识:智慧和心性是两回事,不存在“自然而然就变好”,必须都有所为,才能都有所获。于是,在坚持学习和阅读的同时,重新开始重视日记、日课等等形式。梁启超曾评价曾国藩每日读书练字等等的日课时说:“人之治性,尽在小事”。这个阶段,可以说明白了应当“心智双修”。

(四)任何知识、宗教乃至真理,目标都是为了让个人更加开化、良善,丰富自己的同时快乐他人。在这个目标之下,则产生了三点: 其一,不克己反责人,要么是知识有误要么是自己有误,总之这一定是错误的状态;其二,没有什么神圣到不容置疑–不假思索的相信,并不能成全神圣,反而是一种懒惰的玷污。唯有质疑–压缩过滤,如淘米般细细的挑捡出有疑问的地方,去求证,去推翻,去产生新的认识,新的理解–才会更深刻的相信。本来,人就应该是先动才能后悟的。其三,任何固步自封的东西都是趋向灭亡的。抛弃自己和目空一切都是一种懒惰的固步自封,不仅反映在戒色难以长久,更决定了生活难以成功和快乐。 简要小结:阅读明智,修行沉心;行中求知,因知进行。